名家风采
您的位置:主页 > 名家风采 >

杨班侯

时间:2020-04-16   所属栏目:名家风采   点击:88次
庞大明   

    从清末至今,在武林界传颂着许许多多有关“杨无敌”的传奇故事。其中,杨班侯(1837-1892)突然从武坛上隐退,就又给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增添了几份神秘色彩。

    有人说:“杨班侯,看破红尘,上山修行,得道成仙……”这种传说有之。

李长源先生在1982年《武林》第九期第46页《杨班侯的太极拳提放术》中写道:“杨班侯投身于义和团行列中,在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次突围战斗中,因寡不敌众,他手挥大刀从敌围中冲杀出去,敌人在后面向他开枪射击,他骑马闯进一片密林中去,从此就再也没有露面。据说他就是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的”。目前这种传说在武林界较广。

    林金声(1913-1988)先生为杨班侯隔代弟子,他看到李长源先生的文章后说:“师爷班侯没有参加义和团,更赶不上打八国联军,他打过英法联军,就是烧咱们圆明园的那伙洋毛子,说班侯爷在战斗中牺牲就更不是那回事了。

    据师父李万成(1872-1947)(该母为杨班侯养母)说‘英法联军进北京,到处烧杀淫掠,无恶不作,使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惨遭杀害,积尸塞路,血流成河,激起了杨班侯的无比仇恨,当时他在清军当教官,便率领爱国清军与人民自动联合起来,并肩英勇顽强地抗击侵略者,在战斗中杨班侯施展绝技,挥舞大刀从敌军中杀进杀出,打死打伤侵略者多人,给敌军以重创。

    清政府腐败无能,对外采取屈膝投降的政策,对内横行霸道,欺凌百姓。清军看杨班侯打了洋人,闯下了大祸,也不敢留用他了,杨班侯一气之下,便回到家乡。他回到家乡不忘国耻,提倡国民练武强身,以备御侮雪耻,把一身绝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家乡人民’”这种传说主要流传在杨班侯家乡一带。

    综上所述,杨班侯是上山修行?是在抗击侵略者的战斗中牺牲了?还是痛击侵略者后回家乡发展国术,以备抵御外侮?除第一种说法外,其它说法虽有不同,但都是在歌颂杨班侯这位武艺绝伦的民族英雄。我想就这三种说法,分别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。

    第一种说法很显然是为故弄玄虚,纯属虚构,在这不做多述。

    第二种说法,在社会上影响较大。但据考证,杨班侯(1837-1892)生活的年代,义和团组织、八国联军都均未形成。

     义和团的名称,最早见于1898年6月,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,他在奏折中认为直隶,山东交界东明、冠县等地的“易民会、即义和团”(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《义和团档案资料》上册第15页)。说明1898年,也就是杨班侯去世六年之后,才有义和团这个名词,那么杨班侯参加义和团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。

    戊戌变法失败后,1900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反帝爱国运动。杨班侯卒于1892年,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作战时,杨班侯已去世八年了,所以说杨班侯参加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,是完全不可能的,至于在战斗中牺牲那就更不实际了。

    第三种说法,因知情者不多,故在社会上影响也随之较小,据考证杨班侯生活的年代正处在英法联军大举侵华时期。

    杨班侯到北京,先跟其父杨禄禅在端王府教拳,后到清政府旗营任教官。根据笔者从杨班侯玄外孙田为民先生家供奉的班侯牌位上抄得:“戴蓝翎武德骑尉”衔。

    1860年9月,英、法联军侵华,大举进犯北京。当时,23岁血气方刚的杨班侯,在清军旗营任职,故率爱国清军抗击侵略者,当为可信事实。

    这位民族英雄,并没有在战斗中牺牲,因他打了“洋人”,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,故他一气之下便回家乡了。

    这位民族英雄回到家乡,不忘国耻,他积极推广武术,以备御侮雪耻,把一身绝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家乡人民。他所传授的最得意弟子为陈秀峰、张信义、冀老福、李万成。他所传授的太极拳系列拳架有大架、中架、小架、快架、提腿架、撩挎八卦掌、四路炮捶、十三路炮捶、四隅捶、散手、一时短打及丹田功,至今仍在他的家乡永年县一带流传。

    杨班侯武艺绝伦,人称“杨无敌”,为一时名震江湖的民族英雄。为备御侮雪耻、弘扬国术,终日教授弟子,积劳成疾,于1892年在家乡病故,终年55岁,葬于永年县闫门寨。


上一篇:上一篇:杨澄甫

下一篇:下一篇:杨禄禅